【人文中国专栏之六】拜年拜的是什么?


 
你们是怎么去拜年的呢?
 
是不是手提肩扛着大包小包,拿着鞭炮叼着烟就去了?
 
如果是的话,那你我之间可是同频得很!
 
不过,如今我们村里的拜年有种愈发简洁的趋势,那就是轻装上阵——拿个红包就去了,仿佛是在践行极简主义!
 
 
受这种“极简主义”的影响,我们家拜年也开始用红包了,但还是买了一些酒、饮料、牛奶等上门拜年的年货。准备“双管齐下”。
 
通过“红包代替年货”这个现象,我只能总结为“人们是越来越懒了”。
 
当然,都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。想必越来越富足的生活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。
 
 
美好的记忆都属于童年。
 
“红包代替年货”越发盛行,我就越是回忆起小时候,那些带一包白砂糖和几个糍粑当年货、步行数十里山路去拜年的日子……
 
 
不过,有一个事儿却没有朝这种“极简主义”走,那就是鞭炮。
 
再怎么轻装,鞭炮总是一定要放的。如果是新婚的夫妻上门去拜年,那噼哩啪啦的声音似乎总得响个十分钟才对得起这份喜庆。
 
我个人对鞭炮的多寡完全没有感觉。我的想法是,鞭炮是一种功能性用品,目的就是告诉主人有客人来了就行。但我们总是爱热闹的。
 
 
其实,拜年的热闹之关键并不在于鞭炮,鞭炮只是锦上添花。
 
关键在于唠嗑。用城里的话来说就是交流。这其中频率最高的话题当属“八卦类”信息。
 
我也不爱这种唠嗑的热闹,只是羡慕他们能从小道消息聊到吃穿用度,热闹非凡……
 
也许拜年,拜的就是一种人情味?!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