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味道中国专栏之十一】又见“春见”


▲“春见”就是“丑桔子”
 
“春见”,一个诗意的名字。
 
可是,你知道“春见”是什么东西吗?
 
我可不知道。
 
当弟妹小芳跟我提起去什么地方摘什么什么“见”的时候,我一脸茫然。然后,三刚兄弟不知从什么地方找出一个橙子一样的东西,说这就是“春见”。
 
这是一个橙子般大小的果子,但表皮不如橙子光滑,并且形状疙疙瘩瘩的,果蒂处还凸起了一大块,和桔子更为接近(事实上,它的确是桔子的改良品种)。说它是“丑桔子”也不为过。
 
小芳很轻易地掰开了果皮,“春见”露出了橙色的果瓣。果瓣与果皮之间的连接比较疏松。果瓣很大,比普通桔子大了两三倍,而且果肉的颗粒亮得晶莹。这么大的果瓣,我怀疑果肉会很干枯,过去我吃到的橙子、桔子,但凡果皮与果瓣连接不紧的,果肉都会比较枯干。但“春见”出乎我的意料,入口就能感受到饱满的汁液,瞬间漾满了口腔。味道也相当不错,甜度适中,并且有轻微的果酸,用句很土气的话说,就是果味十足。
 
几乎是一瞬间,我被这种叫“春见”的柑桔征服了。
 
所以,对于接下来的“春见”采摘之旅,我充满了期待。

▲晶莹剔透的果肉好诱人
 
我们是在年前一个下着小雨的上午出发的,去往回龙镇的某个山间果园。那个地方我以前从未去过,从地图上可以看到,位于“南门槽”的大山下面。
 
小车在乡间路上拐来拐去,一个多小时后,终于来到了果园。其时小雨变大了,果园的工人不让我们自行采摘,但经不住小芳等人的软磨硬泡,最后还是放我们进了果园。
 
好大一片果园,十几个小山头(大山下的丘陵地带),占地至少上千亩,到处都是果树,树上缀满了橙红色的果子,有的甚至把枝头压得垂到地面了。但是,伸手就够得着的果子,不如树梢的果子味道好,我们小心翼翼地爬上树,左一个右一个地挑选着中意的果子。
 
树叶上有水珠,摘果子的时候,水珠掉落下来,把袖子全部打湿了,鞋子也全都湿透。
 
原本打算只摘两三筐就好了,可是一个果子比一个果子大,爱不释手的结果,就是一共摘了五六筐。果园的工人要回家吃饭了,我们才意犹未尽地抬着一筐筐果子下山来。

▲沾雨带露的“春见”
 
春节后,我去广州探望小姐姐。
 
小姐姐是个名符其实的吃货,尤其喜欢吃水果,她家楼下的进口水果店,是她经常光顾的地方。小姐姐还有做水果批发的朋友,我经常能吃到她推荐的非常独特的水果。有一次,我在她家发现了“春见”,这让我感觉相当意外。
 
“春见”是喜欢钻研农业科技的日本人培育出来的柑桔新品种,在中国内地,只能在与日本相同纬度的极少地区可以种植,并且“春见”对气温、湿度、光照等要求很严。果场的工人告诉我,他们的果场不零售,只对极少几个城市做批发,并且“春见”只能在春节前后上市。那么小姐姐是从哪里买到“春见”的?
 
听说我在老家找到了“春见”的产地,小姐姐也想买,她也喜欢这种水果。可是,当我拐弯抹角地联系上果园的工人,反馈回来的消息是,果园的“春见”早就卖光了。
 
我想,要想再次尝到“春见”,那得一年后了。

▲枝头的“春见”一个足有一斤重
 
世上的事情就是这么奇妙。
 
就在我以为这一年内都不会再见到“春见”时,我竟然在河南信阳的一个水果店发现了“春见”。
 
其时,我去探望一个转业在当地的同乡战友。知道我爱吃水果,战友带我去水果店买水果。结果,就发现了水果店里有“春见”。
 
当然,信阳的水果店不是用“春见”的名字,标签上写着“丑桔”。呵呵,和我第一次见到“春见”同样的感受。
 
水果店里的几个“春见”,被我全部扫光。
 
也许因为过了时令,这几个“春见”果肉有些枯干了,不过味道还是那个味道。
 
带回广东后,我拿了几个给小姐姐尝。她也是同样的看法。

▲果实累累压弯枝头
 
农历年前,我又一次回乡探望父母。
 
当然,我又一次和三刚兄弟、小芳等人去了那家果园,采摘“春见”。
 
同样的下雨天,同样没能挡住我们自己动手采摘的愿望。
 
这一次,我一个人就买了一百多斤。而三刚兄弟和小芳,他们自己动手,从山顶摘了一百多斤,又是工人要回家吃饭了才恋恋不舍地下山来。其结果就是,装满“春见”的果箱,把小车后备箱全部塞满,甚至坐人的地方都分别塞了好几箱。
 
小姐姐听说我摘了一百多斤“春见”,放下了一贯的矜持,问我打算带多少给她。
 
我估算了一箱的重量,告诉她,给她准备了三十斤。
 
微信语音中,听得出小姐姐简直是欢欣雀跃了。
 
于是,我就开着我的小车,拉着塞满后备箱的“春见”,回广东啦!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