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人文中国专栏之九】我在佛山“行通济”


 
“行通济,无闭翳”,这是2007年元宵节期间我听得最多的一句话。
 
那时,刚来佛山个把月,对粤语一头雾水的我,完全不知道“闭翳”何意。我是后来上网搜索,才知道“闭翳”原指“龙生九子”中的一子,原来叫赑屃,也称龟趺、霸下,取其谐音为“闭翳”。
 
相传龙的这个儿子,样子长得像龟,喜欢负重,可以无休止地背负千斤以上重物。寺院祠堂里,处处可见驮着石碑的“闭翳”,这就象征了为人父母,自孩子呱呱坠地,就一直不停地背上为他烦恼的的重担。
 
在粤语口语中,“闭翳”意为“令人头痛的、烦恼的”,而“无闭翳”就是“没烦恼”的意思。
 
虽然当时不解其意,但这并不影响我去“行通济”。
 
我还记得,当时佛山传媒集团搞了一个全国知名作家游佛山的活动,一大拨平时只能在报纸杂志上见到名字的著名作家出现在面前,让我这等不入流的普通作者甚是激动。元宵当晚,作为主办方工作人员,我们陪同外来的作家“行通济”,电视台还进行了现场直播。
 
这是我第一次“行通济”,内心其实是很忐忑的,生怕遇上踩踏事故。对于陪同对象,我更是留意对方的人身安全。但幸运的是,佛山的“行通济”活动组织有序,人数虽多,但并不拥挤,全程非常安全。
 
我陪同的对象是迟子建,这位获了四届“鲁迅文学奖”的知名女作家,以一副温和的大姐模样出现在我们面前。“行通济”过程中,我问了迟子建很多文学上的问题,这位中国当代的传奇女作家,基本上是有问必答,口吻很温和,完全不像传说中的东北女汉子。
 
那时,迟子建在个人生活上遭遇了重大变故。这一点我是知道的,所以在“行通济”的过程中绝口不提。然而,还是有不长心不做功课的同行,第二天采访迟子建时,触到了她的伤心事。采访时我并不在场,只希望迟子建以后都是“无闭翳”,想到佛山时,也都是快乐的记忆。
 
 
对于我个人而言,“行通济”是一件快乐的事情。
 
佛山民间传说,“行通济”要走三年才能真正转运。对于民间习俗,我向来采取尊重的态度。所以,自2007年以后,我又连续走了两年。
 
其实,“行通济”真的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。那么多人,从四面八方汇拢,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前进,他们手举着风车,戴着头箍,满面洋溢着欢快之情。年轻男女成双结对,中年人扶老携幼,年轻妈妈胸前“背”着婴儿,年轻爸爸肩上驮着小孩。
 
人流拥而不挤,大家走走停停,即使稍有挤碰,一个善意的微笑就化解了心头的不快。笑脸是这个世界最有效的通行证。
 
待到接近通济桥时,人流更慢了,几米一停,停停走走,呼啸声此起彼伏,大家都期盼着早一点跨过“通济”牌坊,然后尽快转运。
 
然而,在通过“通济”牌坊那一刻,每个人又都想多停留一会儿。幸福的时刻总是太短暂嘛。
 
 
有一年元宵,“行通济”的路线经过了我暂住的小区楼下,可是我并没有意识到。因为当年元宵我并没有“行通济”的打算。
 
那天晚上,月亮升起来的时候,我正要打开电脑写稿,窗外突然传来呼啸声。有点诧异。我从窗口探出头,朝下望去,赫然发现楼下行人如龙,流水一样经过。这才反应过来,“行通济”的路线就在楼下。
 
没什么说的,我合上电脑,下楼,加入了“行通济”的人群。
 
这一走,就开启了我的第二个三年“行通济”。
 
这期间,我还去过广州、珠海、东莞等地工作,但最终又回到了佛山。
 
 
“行通济,无闭翳”,我信。
 
第三个三年“行通济”,始于我正式入住自己所购商品房那年。有了自己的住房后,我结束了长达十多年的租房岁月,打算在佛山长住下来,结束自己在珠三角东奔西跑的日子。
 
入住新房后第二年,我买车了。从此进入了“有车有房”一族。对于一个外来务工人员,这基本算得上一个标志性事件。
 
今年是我入住新房第三年,我打算继续“行通济”,走满这一轮的三年。
 
我相信,今年也有好事在等着我,往后还有更多好事在等着我。
 
我深信这一点。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