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佛山陶瓷“八大怪” 】第三怪:年年到意大利看展会

 
▲博洛尼亚展馆外(图片来源于百度)
 
2018年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展,内地的参展企业从7家上升到了8家。相对于博洛尼亚展900多家参展企业,我们七八家的阵容的确有些寒碜。
 
大多数企业一般都是一二十人组团过去,据说,今年有的企业去观展的人数达到40多人,创下了历史之最。
 
一个年产能达100亿平方米的陶瓷大国,每年去一个年产能大概只有5亿平方米的小国朝圣,而且是浩浩荡荡的数千人的“军团”,绝对是一道很奇葩的风景线。
 
难怪有人说,中国是陶瓷大国,又是陶瓷弱国。
 
外国的月亮真的比中国的月亮圆吗?
 
▲国外的月亮真的更圆一些?
 
今年,苏秦至少听了五六场关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展的分享活动。苏秦发现,其实大家也在讨论,并且反思,我们为什么要去意大利朝圣?究竟要去学习什么?
 
有人说过去学技术,有人说过去学设计,也有人说过去学审美,还有人说要去学习意大利企业对高品质的追求。
 
听上去都很有道理。
 
但其实,我们更需要静下来,反省自己,找回自信。
 
丰子恺曾经说过:“这个世界既不是有钱人的世界,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,它是有心人的世界。”
 
▲今年举行的关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展的分享会
 
在陶瓷行业中,很多企业一直热衷于开大店,动辄就是几千或上万平方米;崇尚走奢华路线,喜欢给产品正常价格后面多加个零来销售;爱搞洋务运动,喜欢给品牌或产品取个洋名,沾上点儿洋血统。
 
苏秦早就发现,行业中的不少品牌,明明是土生土长在中国的,为什么还喜欢给自己起个“假洋鬼子”名字?做品牌非得崇洋媚外?做出来再好的产品,如果不贴上国外的标签,不添加点国外的元素,沾染点国外的血统,似乎就尊贵不起来,做不上去附加值。
 
可是别忘了,中国才是陶瓷的故乡。
 
行业都高速发展40年了,中国陶瓷人,你的自信都跑到哪里了?
 
应该说,我们一直很缺少底气,打一开始就没有从骨子里硬起来,没有树立起在文化上的自信。这种“集体无意识”其实暴露出的是藏在我们皮袍下的“小”。
 
当下行业的现状是,人们很难嗅到真正原创的气息,还没有建立起一个能成为行业风向标的高端的设计和技术展示平台,更没有将本土陶文化的内在张力展现出来。
 
缺乏原创的支撑和文化的依托,所以我们的很多品牌都长得不太高。
 
▲我们的文化自信哪儿去了?
 
从意大利博洛尼亚展的分享活动中,苏秦听到不少声音,现在已经有人开始反思“我是谁”,“我从哪里来”,并开始去“寻根”,主动回归到中国文化的语境中,去探索构建品牌核心价值的路径。
 
所以苏秦相信,在成长中丢失掉的自信,一定会找寻回来的,人们不会永远迷路。就在今年,以打造东方的“博洛尼亚展”为目标的中陶产品展就带给人们这样的希冀与期待。
 
当年,许多革命先辈心怀报国梦想前去欧洲求学,回来后结合中国国情,建立根据地,打游击战,最终建立了新中国。
 
所以,有时候不要老是去仰望星空,更要学会去脚踏实地。
 
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