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如李志林高考成绩更好还会有简一吗?


高考刚过,来蹭个高考的热点。

想起五年前采访李志林,讲到他当年高考时的故事,很有趣,现在拿出来说事儿,不会有人说俺炒冷饭吧?

想当年,在鄱阳县油墩街中学上学的李志林,一心想当警察,于是报考了长春警察学院(痕迹检查专业)。可是,因为某一天下午考试时迟到,生物这一科他只考了39分(满分50分,他自己估计能考45分),最终总分486分,离重点线差4分,于是进了陶院。

假如当年李志林午睡时没睡过头,假如他进考场没迟到,假如他考了490分,假如他上了重点大学,按照他的人生走向,就不会有今天的简一了。

以李志林的智商,如果他没做陶瓷,而是做别的其他行业,一样会大有作为。但是,那样一来,大理石瓷砖这一品类是否率先由中国人来命名就难说了,大理石瓷砖在中国遍地开花也可能不会实现。

当然,反对的人会说,人生不能假设。

是的,人生不能假设,但人生逻辑可以推演。

近几年,媒体特别喜欢炒作高考话题。

考前,各种限行禁鸣笛的消息铺天盖地(连一向讨人厌的广场舞大妈们也表示这几天不跳舞啦,政治觉悟好高啊),好像高考生们的人生权利一夜之间放大了百倍。

考中,什么警察送考生啦,考生忘带准考证啦,走错考场啦,这一阶段你要不关注考生的话题就好像你不配为中国人一样。

考后,估分,选校,填志愿,还有什么“高考状元”——各地的“高考状元”被清华北大等名校哄抢,又成功制造出一轮热点话题。

可俺是非常非常地讨厌“高考状元”这一说法的。

须知,现在的高考,不是过去的科考,一考定终生。现在的高考生,不管你考得多好,你都要接受接下来的大学教育(本科、专科等),想继续深造的还要接受研究生阶段教育(硕士、博士),有幸读到了博士的还可以继续读博士后,然后就业,再然后在就业过程中才能尽情展示自己的能耐。

高考,只不过是考生们人生中的一个起点,而不是终点。

这可不是过去的状元,皇榜一放,就要当官食俸禄,成了人上人。

至于那些所谓的“高考名校”,譬如黄岗中学、衡水中学、毛坦厂中学等等,流水线一样批量制造“高考机器”,从这样的学校走出来的考生未来真正会有大作为吗?

当年的北大毕业生卖猪肉之所以能成为新闻,潜台词就是北大生一定比普通生更有作为。殊不知,名校毕业生在工作后没什么作为的多了去,只不过媒体选择性忽略了而已。

荆轲在深圳有一朋友,他所在公司某年招了几十名清华毕业生,然而一两年后,当别人问起那帮名校生表现如何,回答是“全部干掉了”。如果这则消息报道出来,那些迷信清华北大名校的该作何想?

再想想那些爷爷考生、父女考生、保安考生,这些新闻中的主角,让俺感到悲哀。几十年坚持参加高考,除了证明他有毅力之外,其实他的人生已经被高考耽误。

比尔•盖茨放弃了学业而后有了微软,扎克伯格放弃了学业而后有了Facebook,李志林高考不如意上了陶院而后有了简一——放眼中国的陶瓷行业,有几个真正成功的陶瓷老板是当年的高考“得意者”?

假如一考定终生,那只能证明你的人生太缺少变化,或者说你害怕面对有更多变化的人生。

对于整个考生群体而言,一考定终生早已过时,当下社会的上升通道多了很多,媒体不妨多关注下这个话题。

是时候给高考话题降降温了。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

debug: 0, //如果分享失败,把0改成1开启错误提示看看 var s_title = $(document).attr('title'), // 分享标题 s_desc = $('#description').attr('content'), //分享描述 s_link = location.href.split("#")[0], //分享链接 s_imgUrl = "https://" + window.location.host + "/wechatpic.png"; // 分享图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