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陶瓷行业那些坏毛病之二】喝死了算谁的?

 
【陶瓷行业那些坏毛病】专栏之二:
喝死了算谁的?
文/荆轲
 
一杯酒发货十万元,喝不喝?
 
这绝对不是影视剧里的桥段,这是佛山陶瓷圈真实存在的“劝酒”故事。
 
有一位职业经理人跟我讲过,出差时经销商劝酒,他不喝,然后经销商就说出了上面那番话。结果呢,这位职业经理人连喝十杯白酒,经销商也如约加发了一百万元货。
 
看起来皆大欢喜的结局。只是没人知道,那位并不善饮的职业经理人,酒后在酒店里醉得昏天黑地要死不活的模样。表面光鲜的背后,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呐。他的遭遇,其实就是佛山陶瓷人的一个缩影。
 
▲多少人有着相似的无奈?!
 
拼酒,绝对是陶瓷行业一个要命的坏毛病。在佛山陶瓷圈,但凡聚会,鲜少不喝酒的。那些本来不喝酒的,也在这种氛围中,被逼着端起酒杯,然后“一口闷”。也许,这也是一种“传统”?
 
在若干场合,荆轲都亲眼见证了喝酒的场面:
 
但见酒杯高高举起,表情激昂,指点江山,然后就见杯中液体倒入口中,豪言壮语再次喷发出来。此情此景,已经不需要再办什么商学院搞什么拓展、培训了,你会发现喝酒的人天生自带“鸡血”特质。
 
至于酒的种类,不一而同,有喝十几块钱的石湾“玉冰烧”,和几十块钱的九江双蒸,也有喝上千的茅台、泸州老窖、五粮液,当然还有价格高达数万数十万的拉菲——处于陶瓷行业金字塔顶部的大老板们爱喝高端洋酒、高端红酒或“养生酒”,销售岗位的职业经理人习惯喝白酒(都是拼酒拼出来的),市场部板块的青睐红酒,普通业务人员则是啤酒、白酒、红酒、洋酒逮啥喝啥。
 
▲一入酒门深似海,从此健康是路人
 
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。
 
中国人好酒,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。
 
酒桌上好谈事成了一个“潜规则”,什么“酒杯一端,原则放宽”,说的就是这码事儿。所以但凡有搞不掂的事情,那就喝场酒。如果还没搞掂,那说明还没喝到位,再喝两场,事情也就搞掂啦。
 
但是,事物总是有双面性的,喝酒能让人酒后吐真言,放下架子称兄道弟“啥都好说”,喝酒也能让人酒后胡言乱了方寸失了名节——“毕姥爷”不就是酒后胡言遭人算计然后倒霉到顶的吗?
 
▲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
 
至于身边人喝酒的结果,这里也可以说一说,代表荆轲对喝酒的态度:
 
有一位行业媒体的兄弟,身体倍儿棒,吃饭倍儿香,可自从掌舵某媒体以来,就变成了“三高”人士。没办法,太多的企业老板,太多的政府官员,太多的相关人士,都要他出面去应酬。在对这位兄弟深表同情的同时,荆轲暗自庆幸自己不喝酒。
 
有一位曾经在行业媒体和企业都待过的兄弟,一日无酒就感觉日子没滋味。更要命的是,他还喜欢酒后开车。作为老友,荆轲每次见面都劝他少喝点,每次聚餐都叮嘱他不要酒后开车,但他仍然喝,仍然酒后驾车,直到后来,酒后驾车的他在一环线上出了事故,幸免于难的他,赌咒发誓地说以后再不酒后驾车了(但没说不喝酒)。
 
和这位朋友类似的例子,荆轲可以举出十几例来,都是身边人身边事。譬如某企业市场部的负责人,醉驾翻车,无法自行脱身,被交警逮个正着,结果,当然是失去自由长达半年时间。还有一位荆轲非常尊重的老大哥,也是一位“酒仙”,经常酒后开车(并且不能劝,越劝他越要开),某天终于被交警遇上,然后吊销了驾照。
 
当然,以上这几位兄弟,不管是吊销驾照也好,失去自由半年也好,都比下面要说的这位兄弟结局好得多。
 
话说2015年5月,在南庄某大型陶企设计部门任职的一位同乡,在公司组织的聚餐(接待经销商)中,醉酒后昏迷,经过一段时间抢救,最终抢救无效,不幸离世。更让人难过的是,出事后,该企业立刻找了高水平的律师,与这位设计师的家人打官司,成功地撇清了责任,企业方面与经销商方面给的“慰问金”仅够支付医药费。然后,这位同乡的妻子,带着年幼的孩子,离开佛山,黯然返乡。
 
如果应酬喝酒会喝死人,并且没人为你“埋单”,你还喝吗?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

debug: 0, //如果分享失败,把0改成1开启错误提示看看 var s_title = $(document).attr('title'), // 分享标题 s_desc = $('#description').attr('content'), //分享描述 s_link = location.href.split("#")[0], //分享链接 s_imgUrl = "https://" + window.location.host + "/wechatpic.png"; // 分享图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