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狼行天下”专栏24:洞石回归的背后,是一种战争力量的隐喻

图片
▲博洛尼亚展中的洞石产品

今年9月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展,洞石成了最火爆的品类,而今年10月的中国陶博会,也出现了部分洞石,于是行业中就出现了一种论调,称洞石将是中国陶瓷行业下一个火爆的品类。

那么,洞石到底会不会火?

老狼的观点是:大概率会火。

在谈洞石会不会火之前,先简单地科普一下洞石吧(入行早的请自行跳过)。自然界的洞石,是一种由碳酸钙组成的沉积岩,它是由矿泉特别是温泉堆积而成的一种石灰岩,因其材质中有很多孔(洞)和气泡,因此称之为洞石。洞石硬度小质地比较柔软,易开采,可塑性非常强,除了表面纹理独特具有很强的装饰性,还有吸音、隔热的功能。历史上,古罗马人最早使用洞石作为建筑材料,修建庙宇、水道、纪念碑和斗兽场,其中古罗马斗兽场是主要应用洞石的最大建筑。

根据应用场景的现实需要,洞石可以选择补洞或不补洞。于是,以石材为仿真对象的瓷砖,也出了有洞洞石和无洞洞石两个分类。综合今年博洛尼亚展同行搜集整理的资料,老狼发现,洞石还是有洞和无洞这两个分类,不过现在的有洞洞石,更多的是采用复合工艺造洞,从而规避了洞石藏污的弊端。

图片
复合工艺在洞石上的应用效果

在今年博洛尼亚展之前,中国陶瓷同行对于世界陶瓷趋势的走向,或多或少有着自己的判断,然后期待用博洛尼亚展来验证。当时,很少有人预见到洞石会火(老狼本人也没有这种预见),及至展会大面积呈现洞石,事后回想,其实这种流行趋势也是有迹可循的。

我们知道,在此之前,以黑白灰为主调的现代风在全球流行了数年,之后色彩渐渐回暖(非饱和暖色调),但瓷砖的纹理一直是偏细的。也就是说,这种风格还是比较文艺和小清新的。但是,突然回归的洞石,粗线条纹理、大色块、不规则孔洞,以一种破坏性、非和谐的狂野姿态,牛吃牡丹一般,几乎一夜之间颠覆了此前的文艺范,让人有点措手不及。

说是措手不及,其实,这是因为我们在和平环境里待得太久了,不清楚在战争的阴影下,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会发生重大变化——会更加注重表现真实、生动的画面,对于充满力量感的事物更有认同感。在社交媒体上,老狼时常刷到交战双方的战斗视频,发射的武器弹药,可以瞬间摧毁敌方的战斗人员、武器装备、战斗工事,包括民用住宅。这个时候,坚固的建筑物,就成了战争区域内人们心目中最有安全感的庇护所了。

战争中的残酷现实,会催生一些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技术手段的出现,如表现主义、超现实主义等流派的作品就与战争有密切的联系。设计会受到日常生活与艺术的影响,对于室内设计而言,选材趋向于充满力量感的材料,这就是人类的本能使然。所以,洞石今年的回归,其实跟持续数年的俄乌战争不无关系。随后爆发的巴以冲突、缅北冲突等局部战争,同样会加剧世人对安全感的追求。

图片
▲战争加剧人们对房屋安全感的渴望

战争是残酷的。

与建材行业息息相关的地产业,影响巨大。尤其是地处交火区的城市,战争一旦爆发,房价会骤降。并且,房产会遭到飞机、导弹、炮弹等武器袭击,建筑物会出现损毁、倒塌,社区治安环境混乱不堪,城市水电能运转体系趋近崩溃,生活于其间的居民,其痛苦程度只能想象、难以言表。

作为一名和平主义者,老狼希望世界永无战争。但是,看看重燃战火的巴以地区、缅北地区,还有持续数年的俄乌战争,你就知道这种希望有多奢侈。所以,洞石大概率还会火好长一段时间。

图片

图片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

debug: 0, //如果分享失败,把0改成1开启错误提示看看 var s_title = $(document).attr('title'), // 分享标题 s_desc = $('#description').attr('content'), //分享描述 s_link = location.href.split("#")[0], //分享链接 s_imgUrl = "https://" + window.location.host + "/wechatpic.png"; // 分享图标